宋文志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
当域内出现大国竞争或对某一大国严重依赖的时候,作为中等强国,韩国积极推动地区主义的制度化进程以平衡大国的影响力,摆脱大国竞争带来的战略选择困境。但是由于其本身受困于重大安全问题,韩国在地区层面提出并主导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通过平衡手段制衡域内大国的努力也将长期受到同盟关系的束缚,最终只能加深对盟国的依赖。
王文奇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外交学、国际关系史、民族主义等
族群认同带来的族群冲突,看似是每个国家的内政,但是当不同国家的民众跨界流动越来越频繁,族群冲突的目标指向就是国际性的,况且从全球范围来看,族群冲突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上演,这是值得重视和警醒的。
王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如果特朗普执意要对中国采取301条款等措施,那么中国势必也将对美国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如此一来,一定程度和规模的贸易战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在贸易战真正打响之前,双方还有缓和的余地;即便打响了,中国如果能够给美国以有力的反制,使特朗普不仅占不到便宜,反而因此受损,那么就有可能迫使其放弃依靠贸易战压服中国的妄想,重新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回到谈判桌前。
陶林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目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还存在种种不同的争论,如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新马歇尔计划等等。加上一带一路实施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因此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中的十对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苏晓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美国对中国在南海相关动向心存疑虑。当前,美新政府南海政策正在成型过程中,有望逐步趋于平衡和理性。特朗普有可能延续前任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避免在南海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但鉴于其“非建制派”特点,未来美南海政策趋势仍具不确定性。在行动上,美国恐将保持对南海介入,以多种方式干扰中国南海行动。然而,在当前南海局势降温、中国与东盟加强合作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恐难以左右南海局势走向。
桑玉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梁海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来源于公民文化中的政治情感,这些情感能够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实现代际传承,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当然,情感因素的强调并不否定政治认同形成中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只是提供另一种理解政治认同形成机理的可能视角。
左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讲师
文章认为不同的理解视角和传统不存在孰优孰劣,每种传统及其包含的逻辑都能为因果推断作出贡献但也同时存在局限性。在对不同传统的优缺点保持自觉的前提下,不同方法的融合已经也将继续成为未来政治学因果推断中的趋势。
吕耀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特朗普执政后,美日同盟的对华针对性得到进一步确认。日本基于“新安保法”在美日同盟框架内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对华意向日益突出。尤其是安倍和特朗普确认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意向,进一步明确了美日两国政府通过盟约应对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也表明了“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指向性。在此背景下,防范美日同盟的对华针对性行动,理应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
寿慧生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几十年来的经验和过去半年左右发生的事件证明,中美两国关系不以某一届政府的喜好而发生根本改变。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言,“冷战”结束后的每一届美国政府都遵循几乎相同的路径——以敌意的对华政策始,以友好的对华关系终。甚至每一届政府结束时的对华政策都比上一届友好。
赵纪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政治学博士
“向东看”可谓英国以经贸为基础的外交“新思维”。但在英国与欧盟为“离婚”后如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陷入谈判僵局的背景下,约翰逊与法伦关于“转向亚洲”、“巡航南海”等言论,表明英国既想借此转移人们关于“脱欧”谈判失利的视线,又可以增强在亚洲的存在感。当然,在企图干预亚太“安全”事务、觊觎南海问题的同时,不排除有推销本国军火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