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
马蒂斯此次香会演讲在美国亚太(安全)政策上实属“去名留实”、“保守大于变革”,遵循着“继承主义”路线。结合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和当前世界战略安全形势来看,马蒂斯的“继承主义”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构思与实践上的某种弱点和缺陷,而其最终实际效果恐难尽人意。
刘远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目前机器的自主学习,对数据的自主理解,还限定在给定范围内。机器学习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的反馈机制,依据历史经验,人类所有仿生工程学能够取得飞跃,都是在彻底弄清生理过程的机制之后才得以达成。现在,人类脑科学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对大脑的运行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还为时尚早。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现象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等,著有《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等
采访:陆心宇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要求理论的彻底性,而“道中庸”包含着理解生活的全部复杂性。我们不求应者云集,只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为那些真正面对问题的同仁做一些铺垫。
邓红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学系国际政治教研室副教授,研究领域:南亚问题
中印边界冲突对南亚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巴基斯坦选择走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和与中国建立事实上的战略合作关系。实际上,巴基斯坦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经历了从联印制华到联华反印的转变,这一变化是巴基斯坦在外交困境之下的现实主义选择,也体现了巴基斯坦对中国的认同和信任。这些认同和信任正是巴基斯坦走向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
孔寒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东欧国家政治和外交、中苏(中俄
系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东欧剧变,中东欧国家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社会转型,而这种转型又与欧洲一体化密切相关,“入盟”成为中东欧国家转型的终极目标。2004年、2007年、2013年先后有11个中东欧国家“入盟”。正值中东欧国家竭尽全力想进入欧盟这一“围城”的同时,2016年6月,英国却以全民公投的形式决定退出欧盟,可谓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郑春荣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德国研究、欧盟研究
本月7-8日,G20领导人峰会在汉堡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塑造联动世界”,与去年在中国举行的杭州峰会主题有一定的延续性。如何看待中国、欧盟和美国这大三角关系的未来演变?
叶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如果在危机爆发时期,发达国家尚能与新兴经济体在G20平台作出让步谈论合作,如今经济复苏向好,发达经济体合作意愿明显下降,长期性问题凸显,便是自然的逻辑——发达经济体打着包容性全球化、公平贸易的名义,寻求与新兴经济体竞争规则的改变,强调与他们的对等待遇。
陈友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亚太政经关系、日本问题等
7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及欧盟执委会主席容克举行会晤,双方共同宣布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谈判已达成框架协议。尽管如此,该框架协议的基本达成并不意味着这一协议会即刻生效,更何况日本与欧盟之间仍在就保护投资者的仲裁制度进行交涉、磋商,而且双方在这一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短期内或许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与默契。
帕沙·查特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印度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查特吉指出了言论自由的特定性——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脉络,在西方国家也包含着诸多限制。而在亚洲的语境中,言论自由有它更为具体的含义。这背后所昭示的问题在于,在居于变动的世界中,文化主权面对着新的挑战,世界慢慢生出新的结构,而昔日的知识亦需要重新撰写。
王辉耀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兼主任
当前全球经济在缓慢中复苏,势头向好,但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以及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带来的逆全球化挑战。习近平主席在汉堡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四点意见,明确表达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决心,是中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全球化道路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