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学家、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等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表现出一定韧性,从经济与社会的互嵌和相互依赖的角度看,经济韧性必须有社会韧性的支持。社会韧性是社会的结构性、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性,是维系社会结构和发展的力量与特性。社会韧性通过社会信心、人们的生存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支持着经济韧性的发展。当然,社会韧性也会发生变化,亟待从包容性增长、加强社会投资、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加强社会心理建设等方面建构社会韧性。
张昊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苏联史、俄罗斯近现代史,著有《普京时代(2000-2008
等
每当俄罗斯处于社会大变革之际,东西之争就会凸显,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西方”和“东方”的选择。东西之争是俄罗斯人在帝国语境下形成的话语结构,作为俄罗斯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遗产,它也是沉重的思想包袱。俄罗斯要走出东西之争,首先须走出帝国。
陈景辉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著有《实践理由与法律推理》等
必须去考量这样一个难题:当“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并不存在确切的科学结论时,法律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这种法律对待的方式为什么是妥当的?
郑永年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研究领域: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著有《未竟的变革》等
如何来解决经济政策的错位问题?第一是要发展出一种统合的、更趋平衡的经济政策思想。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如果整合得好,可以促成更有效的经济政策,既实现效率,也实现公平。第二是要强化政府的规制功能,政府通过规制而非直接的干预来促成平衡的产业政策。第三,鉴于中国是一个类似整个“欧洲”那样的庞大而差异性极大的经济体,可以容许不同省份施行不同的发展模式。
郎维伟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藏学研究
文晓波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博士生,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治理研究
费孝通致力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族,通过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调查,以及理解中国社会的民族现象,推动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从历史、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呈现他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揭示了中国民族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延续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命脉指明了方向。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著有《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等
我在这里提出了有关大学使命的三个根本问题: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研究,如此之简单,却又如此之基本。但是,在当今中国,在这些涉及每一所大学的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一致的认识。
刘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解决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需从服务平台的搭建、购买主体的培育、购买机制的完善、评估监管的施行、专门领域立法等方面着手,建立以服务选择、信息发布、项目采购、监管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购买流程,以提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竞争性、可选择性和规范性。
袁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大变革时代的当今中国,虽不乏授之以科学家、艺术家称号的人,也不乏称国务活动家的人,而敢冠以思想家并能得到公众承认的,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就在于思想仍被严密禁锢,缺乏一个健全的思想市场,仍然奉行“定于一尊”,现行体制还很难容忍新时代的老子、孔子、孟子出现。这样的局面绝非好事,若不尽快加以改观,长期迟疑下去,将严重阻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纵观历史,如果不坚持言论自由从而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同思想产品之间,即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就经常采用暴力形式。也可以说,人类社会最为残酷的战争往往并不是争夺物质利益的战争,而是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为观念杀人要远胜于为利益杀人。因此,保证言论自由、从而保证思想市场的不受干预,就是用思想间的交锋和言语间的辩论替代行为的冲突和现实的宗教战争或意识形态战争。
蔡立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天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王梓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网瘾”,指的是一种“病态”,即上网者由于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空间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所以,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实质上是指冲动性地过度使用网络,并由此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