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封永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得到了广泛的证实,而其中已经受到阐明的机制是,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的减少,并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冲击。人口老龄化以缓慢的速度渐进发展时,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限,而一旦达到中速乃至快速老龄化状态时,负面影响将呈现阶梯上升的状态。我们以跨国分析结果为依据估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20-2025年和2025-2030年,仅仅由于快速老龄化,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缓1.07和0.87个百分点。
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传统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短板和缺陷,亟待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更好契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发展格局是对传统发展格局优势的继承,也是对其短板和不足的完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说明,新发展格局不是对传统发展格局的简单替代,而是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传统发展格局“世界工厂”的效力,更好地落实补短板、锻长板的改革要求。
安邦智库(ANBOUND)
安邦智库是一家独立运作、第三方的非政府公共政策和经济政策研究机构。成立于1993年的安邦智库,是中国现今最具建设性、最富经验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安邦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开放、为中国社会的尊严而奋斗。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根据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的简单匡算,至2024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1.64%,65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将达到15.06%。这些数据呈现出的老龄化是抽象的,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计算。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资源、人力来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那么不少中国人的老龄生活质量很可能较差,甚至是很糟糕的。
张宇燕
“吉本命题” 和“斯密定理” 形式上的不和谐,触及了国家兴衰讨论的本源,展现了对未来欧洲强盛之途的 “异见”:大而统一的市场规模导致分工进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分崩离析的罗马帝国因十数个政治主体间相互竞争而使欧洲最终主导世界。如果把一个完整的社会比做一个人,正常的情况下就应该有两只手。看到了第二只“手”后,我们才有了对斯密理论的完整理解。
穆光宗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超低生育率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风险。之所以如此说,因为它是元问题,也是东西方趋同的人口生育大趋势。譬如少子老龄化、人口性别失衡以及空巢化等系统性人口风险,根源全在于生育率的日益走低。超低生育率一旦形成,就会陆续产生人口萎缩的源头效应、人口亏损的队列效应、人口失衡的结构效应、人口一代更比一代少的代际效应、低生育将引致更低生育率的内卷效应。在低生育时代,我国需要新的生育理论和政策来回应,这包括:优化生育环境,确立适度生育的文化、鼓励生育的政策,适应低生育社会。
俞可平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
礼法就是维持君臣等级和长幼顺序的所有仪式、典章和制度的规范体系,是礼乐法度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法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形态。礼法合治的国家体制,是中国主要的政治传统,对当代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现代民主政治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向法治国家的道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塑造和影响人们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将日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正在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资源重新配置空间。正是由于未能充分挖掘生产率提高的既有潜力,造成中国制造业的减速来得过早、过快,进而制造业占GDP比重早熟型下降。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这些挑战,本文提出稳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的充分理由:有利于创新发展、挖掘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激励人力资本积累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后,建议从构建竟争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三足鼎立格局入手,实现提高生产率和获得新动能等目标。
汪涛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速进一步放缓至0.53%,人口平均年龄升至38.8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减少4000万。积极的一面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年以上,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9亿、尤其在东部地区。未来十年,中国人口预计将达到峰值,劳动年龄人口再减少6000万以上,人口平均年龄进一步上升。不过,农业劳动力将继续转移、退休年龄可能延迟,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望继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本质量有望提高。受益于此,2021-2030年GDP仍有望实现超过4.5%的年均增长。
姜长云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俊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一杰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赵炜科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十四五”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是要统筹协调实现农民增收与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矛盾;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完善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坚持增收与提能并重,将促进农民增收与鼓励农民提升增收能力结合起来。在战略思路上要突出“三新两主三坚持”,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创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按照“突出重点、筑牢底线”要求,注意全面激发农民收入增长潜能,为增进广大农民获得感、
张晓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刘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秘书长
2021年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68.0%,比2020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延续了2020年四季度以来的去杠杆态势。其中,居民杠杆率轻微回落,为2012年以来首次季度性下降,但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继续下降,连续三个季度共下行了3.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几个季度还会有所下降;受发债节奏影响,一季度政府杠杆率降幅较大,预计2021年全年仍会上升。经济增速恢复,宏观杠杆率下行,应抓住这个窗口期加快推进改革。